迷你債卷的關鍵問題是:客戶是在沒有瞭解到產品的真實特徵和相關風險的情況下買入標榜是“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鈎”的迷債的。
儘管銀行和金管局都一直把迷債的問題歸於雷曼的倒閉和某些銀行職員的“不良銷售”, 而絕口不提銀行在銷售迷你債卷是是否盡職的問題。
我們在此討論銀行對於其客戶應該付有甚麼樣的責任的問題, 討論銀行是否按照“操守准則”來銷售迷你債卷的。
SFC Code of Conduct requires that "Intermediaries were still under an obligation pursuant to the Code of Conduct to explain the nature and risks of the product they were selling",
and "make adequate disclosure of relevant material information".
1。 為甚麼銀行不敢光明正大地曏公眾再次解釋銀行對於迷債的的真實特徵和風險 ?
銀行至今一直聲稱銀行是給客戶解釋了產品的真實特徵和風險的。
在過去的幾年裡,銀行作為迷你債卷的銷售商,從來都是勇於跟其客戶解釋迷你債卷的真實特徵和風險的。
(事實是:銀行對於產品介紹的共同點是:只介紹迷債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鈎而只字不提抵押品,從未解釋迷債不是投入到跟7個公司相關的債卷或資產之中, 從未介紹迷債還跟其它諸多公司(100多)信貸掛鈎的相關風險。這是幾年一貫的一致Pattern,金管局至今所調查的400多個例就可證明此 Pattern。或許銀行公會可以提供不同的個例?)
現在,沒有職員肯給客戶重新解釋一遍。
為甚麼銀行不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系列19和27為例再次給公眾解釋一遍 ?
2。為甚麼銀行未有給客戶提供充足的迷你債卷風險的相關資料 ?
如果银行确实是理解了迷你债卷的跟100多个各类公司信贷挂钩的特征,而不仅仅只是了解到迷你债卷的高佣金。
那么, 在2004至2008的不同經濟環境下,銀行都是始終一貫地大肆介紹跟7個著名A/AA評級公司掛鈎,始終只字不提抵押品的風險,只字不提抵押品還跟其它100多 個(不是1個或 10個)公司掛鈎,而且那些公司的平均評級低於A並包括 sub-investment grade 的公司。
原因是什么?
银行确实了解 "跟100多 個公司 信贷掛鈎" 的風險 和 "跟 1個 或 10個 公司 信贷掛鈎" 的風險 是非常不同的吧?!
或許幾年以來銀行一直認為迷債的風險只是跟那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鈎?
或許銀行確實是認為以“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鈎”代錶了迷你債卷的真實風險和特徵?只要給出跟7個公司信貸掛鈎的有關的資料,就足以讓客戶瞭解到迷你債卷的真實風險和特徵?抵押品跟100多個公司信貸掛鈎的資料跟那7個著名公司的相關資料比是無關緊要的?7个著名公司的风险足以代表了跟其它100多个各类评级的公司的信贷风险?
- 迷你債卷是跟7個著名A/AA公司的信貸掛鈎.
- 迷你債卷的CDO抵押品是跟100多個公司的信貸掛鈎,其中有的公司的信貸評級是 低於”投資“(即sub-investment grade)評級. CDO抵押品中的信貸掉期破產合約將抵押品組合中的掛鈎公司的信貸風險合成地轉移到了抵押品的持有人(即:迷你債卷持有人)身上 。
銀行有甚麼理由以“7”代替這 100多個公司呢?如果是經濟好的緣故的話,就更不用擔心披露這100多個公司了吧?
銀行有甚麼理由认为这 合成CDO抵押品的信息不是 Material Information to Minibond ?
In fact, No professional intermediary could have valued the Minibond using only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Program Prospectus & Issue Prospectus & marketing material.
3。 為甚麼銀行不敢勇於承認自己是違背了 以上“操守准則”的要求的?
银行认为自己没错的主要依据是把 Program Prospectus 和发行章程给了客户。所以,银行已经尽了责任了。
发行章程的内容监管不是银行的责任。 可是,银行在给客户发行章程的时候,是否要对产品有所理解从而确定这些章程确实是给客户提供了充分的跟产品相关的资料 ?
或者说, 银行的责任是否只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需加以理解地,作为一个 no-brainer,按发行商指令,把发行章程给了客户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简单总结一下,几年以来,银行只是负责把章程给了客户,不管那章程是不是提供了充分的相关风险资料。因为银行只是一个no-brainer的挣卖产品佣金的销售商?
如果是这样的话,银行应该明确地告诉所有客户:
银行对客户的一切解释是等于零,解释了等于没有解释。银行不需要理解产品的内容。银行的职责是发行商叫给什么资料就给什么资料与客户。银行对客户的责任其实是不包括有向其客户解释和提供相关风险的信息和资料的责任的。至于发行商推荐的资料是否提供了充分的相关风险资料,那就不属于银行的责任范畴了。银行是作为一个 no-brainer 的销售商,只管销售而已。
4。 為甚麼銀行不可以曏迷債持有者披露當初在決定銷售這個產品時,所接受過的相關培訓資料以及相關公司的名稱?
5。為甚麼銀行不可以曏迷債持有者披露銀行對職員進行的(有關迷債/信貸言聲產品的)培訓課程和培訓資料?
既然銀行認為自己是沒有錯,曏公眾披露這些相關資料是最好的證明。
6。 請問:銀行對於迷債的實質的理解是否跟以下新鴻基的相關人士的言論相似呢?
新鴻基金融作為主要的分銷商,據說也曾曏諸多銀行提供相關培訓。
一些“負責任”的銀行職員跟客戶解釋的也只是:迷債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鈎而只字不提抵押品,也從未解釋迷債不是投入到跟7個公司相關的債卷或資產之中,這是幾年一貫的一致Pattern,跟以下新鴻基金融的說法相差無幾。或許銀行公會可以提供不同的個例?
(i) Quotes from Sun Hung Kai News Release on Minibond Series#28 (Oct.2006)
[ Mr. Francis Wong, Head of Structured Products Distribution of SHK Securities Limited, said, “Minibond Series 28 is the ideal choice for investors who desire to yield a stable income in view of the interest rate trends that may fluctuate. Being linked to a basket of shares of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minibond series renders to investors potential total returns of as high as 51.50%, provided that no credit event arises during the period. Investors could secure assured positive returns in the subsequent years when the interest rates are predicted to be on the downturn”. ]
http://www.strategic.com.hk/files.news/minibond%2028%20-%20press%20release%20_eng_final.pdf
(ii) Quotes from “The Standard Finance” (13 Aug. 2007)
[ (……) (Zoe Leung, deputy head of structured products distribution at Sun Hung Kai Financial) Leung (……). "Our product is linked to high investment grad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ike Merrill Lynch, Morgan Stanley and Goldman Sachs," she (Zoe Leung) says.
The spread on bonds issued by these investment banks are seen to be volatile lately, but this has had no impact on their fundamentals, Leung points out. (…...)
"The product appeals to those who like time deposits”, Leung says. ]
http://finance.thestandard.com.hk/chi/money_news_view.asp?aid=51085
Join TKL events
2 天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