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迷債風險,金融騙局

許多媒體,政府監管機構的官員捫評論迷債,卻連迷債的真實風險究竟為何物都不敢明確地講清楚。只以複雜的“信貸掛鉤”來清淡地帶過。

請每一位評論迷債的人士在發表評論之前,先問問自己:於迷債的風險究竟為何?當初迷債的發行商和銷售銀行是如何介紹迷債的風險的?

事實是,銀行向顧客「力銷」的是“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鉤”的迷你債券,而迷你債券其實是由兩層「信貸違約掉期」產品組成,這大肆宣揚的“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鉤”的只是表面文章。這第二層「信貸違約掉期」是跟100多個公司信貸掛鉤。這第二層「信貸違約掉期」的風險和特徵,不僅顧客不知,連眾多的銀行職員捫也一直不知道。這才是迷債騙局的精華所在!!!

這也是為甚麼銀行閉口不談迷債的真實風險。
迷債騙局,在於迷債銷售商捫「力銷」產品的風險和特徵跟產品的真實風險和特徵是有著巨大區別的!
客觀事實是銀行行騙, 金管局失職, 港府卸責, 現在港府扮哂有為協助調解!

現在,不僅兼管機構,銀行,連媒體也不敢明確指出這迷債的騙局所在。只敢以信貸產品複雜,高回報要考慮高風險來為迷債發行者和銷售商辯護。迷債之複雜,在於設計者想用第一層的跟7個著名公司信貸掛鉤來欺騙客戶,以達到不告知客戶關於第二層的跟00多個信貸掛鉤的風險。
迷債設計者設計了這麼個複雜的結構,就是不想讓客戶捫了解到迷債的真實風險所在。不是太複雜而不能解釋,其實是不想解釋而做出這麼個雙層結構來欺騙普羅大眾。

”高風險“,關鍵在於何謂風險。顧客理解的迷債之‘高風險’在於公開大肆宣揚的“7個著名公司信貸”的高風險,顧客捫卻不知,還有這沒有告知的第二層的高風險存在。這第二層的高風險是跟100多個各類公司信貸掛鉤!!! 這就是迷債騙局的根本所在,只講第一層的跟7個公司信貸掛鉤的‘高風險’,卻不講這第二層跟100多個公司信貸掛鉤的‘高風險’!!!

迷債辯護士捫可以用諸多藉口為不介紹第二層信貸掛鉤產品風險辯護,心裡卻都明白:不提第二層的風險,是因為不想客戶捫知道還有這第二層100多個公司信貸掛鉤的高風險!!!

迷債系列6真是以高息來吸引客戶, 儘管利息比同期前後的迷債系列5或7,10 都為高,銷售量卻是最差的,只有4百多萬美金,因為講明迷債的高息要跟150個公司信貸掛鉤。

正因為由這第二層信貸掛鉤產品,這就是為甚麼要付錢請 PWC 來 處理迷債,因為這第二層信貸掛鉤產品而引起的麻煩!!!

令香港市民利益受損,助成金融騙局令香港蒙辱的到底是誰?????

這次是買入迷債的香港市民被騙,明天又是哪些香港市民?


李麗貞(香港銀行業僱員協會主席)在 “還銀行從業員一個公道”(文匯報 2011年3月24日)中就明確指出:
[ 試想一名藥房的售貨員,向顧客推銷一罐聲稱含有豐富維他命、適合兒童發展需要的最新奶粉後被發現原來這是一罐「毒奶粉」,嬰兒食用後更變為「大頭BB」。事件曝光後,政府即時檢控藥房售貨員,罪名是「對產品認識不足」及「向顧客披露不夠」。對於「毒奶粉」的來源及為何流入市場卻一概不管,相信各位讀者也會認為是荒天下之大謬,然而以上的鬧劇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銀行前線員工身上。
。。。。。。
誠如文首的小故事,香港一旦有「毒奶粉」出現,政府只檢控藥房售貨員而拒絕嚴格監管奶粉的衛生安全,絕對是一個不公平及不負責任的做法。金管局及證監會絕不應只選擇性檢控銀行前線員工,但卻讓負責推出產品的銀行高層置身事外。整件雷曼事件的主因在於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監管不力,只懂亂批金融產品交由銀行銷售。一旦發現問題就第一時間「卸膊」,除了有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更令到一些向顧客推介產品的前線銷售人員蒙受不白之冤,更甚者因此前途盡毀,鋃鐺入獄。
。。。。。。
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更有責任做好把關的工作,不要被無良的投資產品設計者,以魚目混珠的包裝手法、混入不合理的槓桿投資手段,使平民百姓再墮「國際金融大騙局」,讓「金融毒奶粉」再次流入市場。但願金融海嘯不再來,讓金融業內的投資者及從業員都能在健全制度下,為香港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首而努力! ]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李麗貞》還銀行從業員一個公道

試想一名藥房的售貨員,向顧客推銷一罐聲稱含有豐富維他命、適合兒童發展需要的最新奶粉後被發現原來這是一罐「毒奶粉」,嬰兒食用後更變為「大頭BB」。事件曝光後,政府即時檢控藥房售貨員,罪名是「對產品認識不足」及「向顧客披露不夠」。對於「毒奶粉」的來源及為何流入市場卻一概不管,相信各位讀者也會認為是荒天下之大謬,然而以上的鬧劇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銀行前線員工身上。
自雷曼事件發生後,多位銀行前線員工因涉嫌誤導投資者而被捕。前線銷售同事的鬱結一直無法申辯!今年2月18日香港法院就雷曼迷債案件,撤銷一名銀行銷售職員的所有控罪,香港銀行業僱員協會對此裁決感到欣慰,也認為是還銀行從業僱員的一個公道!

事實上,2008年爆發的雷曼事件觸發起金融海嘯,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香港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銀行前線銷售人員,更為千夫所指,不斷受著「無講清楚風險、為指標哄騙客戶投資……」等等的無情指責!究其原因,金管局及證監會等金融業監管機構自雷曼事件發生後,一直將矛頭指向銀行前線職員,包括大規模傳召各銀行的銷售員工「審查」;新增及不斷更改銷售指引,規定銀行員工銷售債券產品時要進行錄音、將指引的所有文字讀出及客戶簽名確認等等。

銀行前線職員為代罪羔羊

以上的新措施不單讓公眾誤以為銀行前線員工是銷售雷曼債券的罪魁禍首,更直接在銀行業內製造「白色恐怖」。三年來前線銷售人員的職業生涯就如同驚弓之鳥、失去多年來與客戶建立的關係、日日更新的銷售程序及裡裡外外的種種指控,令他們無信心再在業內開展業務,更惶恐某一天會成為代罪羔羊!

誠如文首的小故事,香港一旦有「毒奶粉」出現,政府只檢控藥房售貨員而拒絕嚴格監管奶粉的衛生安全,絕對是一個不公平及不負責任的做法。金管局及證監會絕不應只選擇性檢控銀行前線員工,但卻讓負責推出產品的銀行高層置身事外。整件雷曼事件的主因在於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監管不力,只懂亂批金融產品交由銀行銷售。一旦發現問題就第一時間「卸膊」,除了有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更令到一些向顧客推介產品的前線銷售人員蒙受不白之冤,更甚者因此前途盡毀,鋃鐺入獄。

要保障香港銀行業僱員不再需要在「白色恐怖」下工作,銀行管理層實在有責任嚴檢投資產品的實質風險,設計適當的銷售管理程序,不宜只求盈利,把過多指標要求及工作量下壓至前線銷售人員!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更有責任做好把關的工作,不要被無良的投資產品設計者,以魚目混珠的包裝手法、混入不合理的槓桿投資手段,使平民百姓再墮「國際金融大騙局」,讓「金融毒奶粉」再次流入市場。但願金融海嘯不再來,讓金融業內的投資者及從業員都能在健全制度下,為香港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首而努力!

李麗貞 香港銀行業僱員協會主席

轉載自:文匯報 2011年3月24日(四) A21版 民筆聊生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渣打14.8億回購雷曼ELN

逾95%客戶受惠, 渣打14.8億回購雷曼ELN - 2011年3月2日


證監會、金管局和渣打銀行(2888)就雷曼兄弟發行的股票掛鈎票據(下稱雷曼ELN)達成協議,渣打在非承認責任的基礎上,同意向雷曼ELN的零售客戶提出回購建議,估計涉及14.8億元,涵蓋超過95%持有未到期的雷曼ELN渣打客戶。渣打是繼星展之後第二間就雷曼ELN達成協議的銀行。

證監會、金管局和渣打昨天公布渣打就雷曼ELN提出的回購建議,建議適用於持有未到期雷曼ELN的渣打零售客戶,以及其雷曼ELN投資額須佔交易當時的可投資資產值5%以上(就非保本雷曼ELN而言)或10%以上(就保本雷曼ELN而言)。合資格客戶當中,大部分持有非保本雷曼ELN,只有約3%持有保本雷曼ELN。

回購建議並不適用於法團(會根據個別情況評估是否適合被視作法團,而慈善團體及非牟利機構除外)、專業投資者、渣打私人銀行(渣打的私人銀行業務部)的客戶,以及並非經渣打購買雷曼ELN的人士。渣打亦會向符合資格但已和渣打達成和解協議的客戶補發款項,並享有同等待遇。

已和解客戶補發款項

根據協議,渣打將於10天內(由昨天起計)通知客戶是否合資格參與此計劃,並於發出通知函的五星期內向合資格客戶發出回購建議或補發款項建議。客戶可於60天內接納建議,渣打會接納建議後的30天內支付款項。

雷曼兄弟的破產程序仍在進行,未到期雷曼ELN的最終價值(如有)將取決於破產程序的結果,目前無法評估。渣打於2006年8月至2008年6月期間售出總值逾50億元的雷曼ELN,其中有21.9億元雷曼ELN仍未到期,總數達2515份,由2234名個人客戶持有。

證監會及金管局作出調查後,雙方均關注到渣打在評估雷曼ELN是否適合客戶時,並沒有充分考慮集中風險因素,即客戶的投資分布過度集中於涉及同類風險的資產,有可能令客戶承擔高於適當水平的投資風險。

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表示,中介人就證券作出推介或提供意見時,有責任確保其推介或意見適合有關客戶;過程中必須評定有關客戶的投資風險集中程度是否處於適當水平。

證監不採取紀律行動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則指出,受規管人士在評估其推介或意見是否適合客戶時,必須採取適當的方法,審慎考慮客戶的投資風險集中程度及與該客戶有關的其他因素。

鑑於渣打提出上述回購計劃,證監會將不會就雷曼ELN的分銷事宜,對渣打的有關人士採取紀律行動。金管局亦已知會渣打,表示就已接納建議的客戶而言,該局不擬就渣打銷售雷曼ELN予該等客戶而向其有關人士採取執法行動。但雙方均表示,若涉嫌犯有刑事行為則屬例外。